摘要
从“毒”的含义、种类及毒邪致病特点与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证候相关性出发,结合临床实践深入探讨毒邪学说与RA的证治规律,认为RA具有鲜明的毒邪致病特征,毒邪是RA发病及其演变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毒邪侵袭是RA病因病机的关键,从毒论治是RA的最终转归。强调在RA治疗上要抓住毒之主线,辨“毒”论治,通络祛毒,同时全程注重兼调脏腑,扶正补虚,使致病之毒有路可出,毒祛正安,并结合临床系统阐述了从毒论治RA的治则治法,以期为临床治疗RA拓展新的思路和方法。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滑膜的炎性反应和异常增生为病理表现,影响关节和关节外结构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
1 毒的理论源流
1.1 毒之本义
“毒”字古来有之。何谓“毒”?《说文解字》曰:“毒者,厚也,害人之草,往往而生。”毒的最初本义是指毒草,有害人、厚重之性。《广雅·释诂》载:“毒,犹恶也。”清代《康熙字典》中“毒”的含义为“恶也,一曰害也;痛也,苦也,恨也,药名。”可见,所谓毒者,险恶深重,超态之常。
1.2 毒在中医学中的含义
在中医学中,毒的内涵非常广泛。《金匮要略心典》云:“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古书医言》曰:“邪气者,毒也。”王冰注《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有言:“夫毒者,皆五行标盛暴烈之气所为也。”认为邪盛谓之毒,即邪气亢盛、败坏形体可转化为毒,毒必兼邪。《诸病源候论•温病发斑候》曰:“冬时天时温暖,人感乖戾之气……毒气不得发泄,至夏遇温热,温毒始发于肌肤。”表明疫气也是毒。《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大风苛毒,弗之能害。”《素问·刺法论篇》云:“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指出毒是一种具有强力致病作用,有别于六淫的特殊病因。华佗《华氏中藏经》记载:“蓄其毒邪,浸渍脏腑,久不摅散,始变为疔。”毒之为病其害甚大,直言“毒邪”致病。清代徐延祚《医医琐言》更有“万病唯一毒”之论,把毒列为万病之首,认为毒是指一切致病因素的总称。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阴毒、阳毒的概念,并制定出相应的证治方药,对后世颇有启发。《周礼·天官冢宰》记载:“聚毒药,以共医事。”秦汉时期的人们将药物称为“毒药
2 毒邪致病的特点与RA证候相关性
毒邪种类繁多,有内生之毒和外侵之毒,并可再细分为有形之毒和无形之毒,加之毒力大小、病损部位、兼挟它邪及患者正气强弱有别,致病特点复杂多样,临床表现各异。笔者团队根据相关文
3 毒邪侵袭是RA关键的病因病机
RA在中医文献中无相应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当属于“痹证”“历节病”“白虎病”等辨证范畴。“痹”最早出现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
4 从毒论治是RA的最终转归
基于上述探讨及笔者团队多年临床体会,可知RA病位深而病情重,常规辨治难以奏效。而治病必求于本,毒邪是RA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毒邪入侵及其危害贯穿RA整个病程始终,故治疗时须以祛毒为要,从毒论治,兼调脏腑,使致病之毒有路可出,毒祛正安。
4.1 辨“毒”论治,通络祛毒
《景岳全书·风痹》记载:“盖痹者,闭也。”RA症状繁多,但以痛为其首苦,痹痛责之不通,不通则痛,毒祛络通则病可向愈。通经活络和清除毒邪密不可分,故其治疗当宗“通络祛毒”为旨。致痹之毒既可外侵又可内生。一方面,天之六气,过与不及,化为“六淫”,“六淫”邪盛,达到一定程度,对机体造成严重损害,则化为“毒”。如“六淫”过甚可化为风毒、寒毒、暑毒、湿毒、燥毒、火毒。另一方面,或因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腻,宿食内积,致脾胃升降失常,气血逆乱,脏腑失和,痰浊内生,痰夹瘀血,滞留体内,久酝互结为毒;或因起居无常,昼夜颠倒,劳逸失度,气机升降失常,瘀浊腐秽壅滞体内,损伤脏腑,致气血津液运行障碍,闭阻脉络,渐成痼疾顽症,邪毒难除。中医学强调辨证论治、善抓主证,这也是中医治疗的核心优势。RA病情复杂,致痹之毒虽种类繁多,可相互胶结,合而为病,但往往每病必有致痹之主毒,抓住主毒对症下药方可提高临床疗效。因此,笔者团队提出在RA通经活络的治疗基础上,根据毒性之别及毒之偏盛(如热毒偏盛、湿毒偏盛、寒毒偏盛、风毒偏盛、痰毒偏盛、瘀毒偏盛),采取不同的治则治法(如清热通络解毒、祛湿通络解毒、散寒通络解毒、祛风通络解毒、祛痰通络解毒、化瘀通络解毒),须抓住毒之主线,全程紧紧围绕辨“毒”论治。
4.1.1 热毒致痹,清热通络解毒
热毒致痹主要临床表现:关节肌肉肿胀疼痛,痛处掀红灼热,疼痛剧烈,遇热痛甚,得寒则舒,活动受限,或伴发热,口渴,烦闷不安,便秘,尿黄等,舌质红,苔黄或黄燥,脉滑数。治以清热通络解毒为法,方选白虎加桂枝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可酌加黄柏、防己、桑枝、忍冬藤等。
4.1.2 湿毒致痹,祛湿通络解毒
湿毒致痹主要临床表现:关节肌肉酸痛肿胀,肌肤麻木,或伴肢体沉重,舌质淡胖,苔白腻或厚腻,脉濡缓或濡细。治以祛湿通络解毒为法,方选薏苡仁汤合羌活胜湿汤加减,可酌加土茯苓、地龙、山慈菇、萆薢、黄芪、红花等。
4.1.3 寒毒致痹,散寒通络解毒
寒毒致痹主要临床表现:手指或足趾小关节肿胀,麻木冷痛,疼痛较剧,遇寒痛甚,得热则舒,痛处多固定,亦可游走,舌淡苔薄白,脉弦紧等。治以散寒通络解毒为法,方选镯痹汤合乌头汤加减,可酌加全蝎、乌梢蛇、蜂房、土鳖虫、补骨脂、当归、丹参等。
4.1.4 风毒致痹,祛风通络解毒
风毒致痹主要临床表现: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痛无定处,或关节肿胀,此起彼伏,经久不愈,或伴恶风寒,皮肤瘙痒,舌苔薄白或薄腻,脉多浮或浮紧。治以祛风通络解毒为法,方选宣痹达经汤合防风汤加减,可酌加桑枝、威灵仙、姜黄、川芎、淫羊藿、巴戟天、续断等。
4.1.5 痰毒致痹,祛痰通络解毒
痰毒致痹主要临床表现:骨节疼痛,肿胀变形,易凝结而成痰核、结节、痈疽等,或伴胸闷痰多,舌暗红,舌下静脉迂曲,苔白厚腻或黄腻,脉弦滑。治以祛痰通络解毒为法,方选黄连温胆汤合导痰汤加减,可酌加全蝎、蜈蚣、天南星、土鳖虫、白芥子、川续断、补骨脂、骨碎补、党参、淫羊藿、仙鹤草等。
4.1.6 瘀毒致痹,化瘀通络解毒
瘀毒致痹主要临床表现:关节刺痛,痛处固定,肿胀,甚至僵硬变形,屈伸不利,或伴面色黧黑,舌质暗红或淡暗,舌下络脉青紫或曲张,脉弦涩或细涩。治以化瘀通络解毒为法,方选桃红四物汤合活络效灵丹加减,可酌加全蝎、蜈蚣、三棱、莪术、连翘、蒲公英、地龙、山萸肉、白芍、怀牛膝等。
4.2 全程兼调脏腑,扶正补虚祛毒
扶正补虚、祛邪解毒是RA重要的治法治则。如《素问·评热病论篇》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不足是RA发生发展的内在决定性因素。《医学心悟》认为痹病是由“三阴本亏,恶邪袭于经络”所
5 结语
总之,RA具有鲜明的毒邪致病特征,毒邪是RA发病及其演变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毒邪侵袭是RA病因病机的关键,从毒邪论治RA不仅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也有丰富的临床实践依据。RA之毒包括痰毒、瘀毒、寒毒、风毒、湿毒、热毒等,诸毒可相互胶着,合而为病,治法应相互兼顾,但往往每病必有致痹之主毒,抓住主毒对症下药方可提高临床疗效,临床上可根据毒性之别及毒之偏盛采取不同的治则治法。总体来说,治疗RA须以祛毒为要,抓住毒之主线,辨“毒”论治,并全程注重兼调脏腑,扶正补虚,使致病之毒有路可出,毒祛正安,最终达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FERRO F,ELEFANTE E LUCIANO N,et al.One year in review 2017:novelties in the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J].Clinical Exp Rheumatol,2017,35(5):721-734. [百度学术]
曾小峰,朱松林,谭爱春,等.我国类风湿关节炎疾病负担和生存质量研究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3,13(3):300-307. [百度学术]
苏慧,李成.靶向制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最新进展[J/OL].医药导报:1-8[2020-10-2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2.1293.R.20201010.1346.002.html. [百度学术]
李丛丛,薛一涛.识“毒”浅析[J].吉林中医药,2008,28(1):1-2. [百度学术]
苏凤哲.毒邪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9):649,654. [百度学术]
谢颖桢,高颖,邹忆怀.试论毒邪致病及证候特征[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1):11-13. [百度学术]
邓伟.周仲瑛“难病多毒”学术思想初探[J].四川中医,2009,27(3):3-4. [百度学术]
赵智强.略论周仲瑛教授的毒邪学说及临床应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5(3):43-44. [百度学术]
杨仓良.从“毒邪”论治类风湿关节炎[J].中医杂志,2007,48(12):1141-1142. [百度学术]
张永红.类风湿关节炎毒邪论探讨[J].中医杂志,2009,50(6):494-496. [百度学术]
周红光,汪悦.从毒论治类风湿关节炎[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10):2088-2090. [百度学术]
刘维.毒痹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1):15. [百度学术]
张磊,吴沅皞,王朝旭,等.从毒论治风湿病骨与软骨损害的临床探析[J].天津中医药,2017,34(4):232-235. [百度学术]
陈雷鸣,包洁,谢志军.中医痹证理论的源流与发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11):1870-1872. [百度学术]
肖红,姜泉,焦娟,等.从痰湿瘀毒论治类风湿关节炎[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0,26(1):115-118. [百度学术]
刘清平,李楠,林昌松,等.从伏毒论治类风湿关节炎[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4):1168-1170. [百度学术]
贺新怀,席孝贤.中医药免疫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40. [百度学术]
孙龙,张本永,朱华旭,等.清络通痹精简方中雷公藤“异类相制”减毒机制的化学基础[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7,23(11):50-54. [百度学术]
陈丽艳.吴秉纯教授扶正固本治则的研究[J].黑龙江中医药,2013,42(5):63-64. [百度学术]
唐利宇,孟楣,江莹,等.扶正制毒配伍降低雷公藤肾毒性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6,22(7):229-234.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