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针刺手法基本功训练与评价方案设计

  • 韩浩天 1,2
  • 许天宇 1
  • 李泽民 1
  • 李彪 1
  • 李瑞欣 1
  • 王欣君 1
1.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2.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

中图分类号: R245.31

最近更新:2024-12-16

DOI: 10.12174/j.issn.2096-9600.2024.12.37

  • 全文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EN
目录contents

摘要

依据国家有关针灸操作规范、标准,结合近代和当代多位著名针灸大师有关针刺手法基本功训练的理论和方法,设计了新的可量化的训练方法,将练针分解为进针、手指敏感度、基本行针和补泻手法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训练,并且根据所采用的方法提出了综合利用摄像、超声、计算机等技术手段的新的评价方案,以此来提高针刺基本功的训练效果,为进行实际针刺操作打下基础。

针刺手法的基本功是熟练掌握针刺操作技术的基础,能够显著提高针刺得气、补泻效果,从而提升针刺的临床疗效。针刺操作技术的训练过程通常包括两步:第一步是受训者使用针垫、棉团等进行的非人体针刺训练,第二步在自己身体上进行针刺训练。然而,当前体外针刺训练在临床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受到了诸多限制。这主要归因于现有训练模式缺乏系统性和标准化的训练目标、方法以及评价体系。首先,体外训练的内容通常未能充分模拟临床实践中的复杂情境,导致受训者难以将所学技能有效地应用于实际操作中。其次,由于缺乏明确的评估标准,受训者在训练过程中往往无法客观判断自己的进展和技能水平。这种不确定性不仅使得他们难以准确评估何时可以安全地过渡到人体针刺训练阶段,还造成了受训者之间的技能水平差异显著。此外,训练水平的不均衡性还可能导致实际临床操作中针刺损伤的风险增加,给患者和操作者都带来了潜在的危害。因此,亟需建立更为科学和规范的训练体系,以提升针刺培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参考了2009年发布的《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

1和《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1部分:毫针基本手法2(简称:国标)以及针灸名家在针刺基本功训练方面的丰富经验,设计了一套涵盖主要针刺步骤的训练方法和评价标准。该训练方法涵盖了针刺技术中的多个关键环节,包括精确的针刺定位、对针刺深度的精准控制以及针刺手法的正确运用。通过对这些技术要素的系统训练,受训者能够逐步掌握从基础到复杂的针刺操作技能。该训练方法配套了一套严格的评价标准,用于客观评估受训者在各个训练阶段的技术水平,其综合训练方法的实施,能够显著提升受训者的操作技能,减少由于技术不熟练而引发的针刺损伤。同时,通过严格的训练与评估,受训者在完成体外训练后,能够具备足够的信心和能力,顺利过渡到人体针刺操作的训练阶段,不仅保障了受训者的学习质量,还为提高针刺疗法的整体临床效果提供了有力支持。

1 进针训练

1.1 进针训练目标

进针指将毫针刺入腧穴的方

3。进针过程包括两个阶段,一是透皮阶段;二是进针至穴位目标深度阶段。透皮阶段要求快速透皮、无痛感,进至目标深度阶段要求“动而进之4,即多次短距离进动、缓慢进针至目标深度。

透皮阶段包含两个要素,一是透皮距离,二是透皮时间。真皮层富含的神经末梢是感知进针疼痛的主要部

5,快速透过真皮层可避免进针疼痛。皮肤表皮层和真皮层分别厚约2 mm5,进针4 mm即可透过真皮层。因此透皮距离要求为4 mm。由于针刺过程中透皮速度较快,为避免进针过深或损伤健康组织,针刺操作在穿透皮肤后必须精确控制在4 mm深度内。因此,针刺针需要在这一距离内完成从快速启动到高速穿透再到迅速停止的全过程。该过程所花时间应尽可能短,以确保快速穿过真皮层,实现无痛透皮效果。基于临床实践经验和多次反复测试,我们制定了透皮阶段的具体训练目标:首先,透皮距离应严格控制在4 mm以内;其次,透皮时间要求<0.1 s,以实现快速无痛的透皮效果。

在针刺操作中,为确保针刺深度的精确性和安全性,在进针至穴位目标深度的阶段,要求进行多次短距离的进动。这一操作旨在避免单次进针距离过远而越过目标深度,影响疗效和安全性。因此,该阶段的进针操作应较为缓慢且控制精细。基于临床实践经验和多次反复测试,我们确定了该阶段的具体训练目标。首先,单次进针的距离应控制在4 mm以内,以保证进针的精准度。其次,单次进针的时间应>0.2 s,以确保操作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1.2 进针训练方法

进针训练目标中包含了对进针距离和时间的要求,需要手指能够自如且良好地控制针灸针,因此首先需要进行“指力”训练。国

1]7、规划教材《针灸学3、郑魁6、邹海7、张8推荐通过反复针刺纸垫、棉线球来训练指力。该方法能够使受训者获得手指操控针灸针的力量,但对掌握进针距离和时间的技巧并无帮助。鉴于此,蔺云9提出除了在体外物品上练习指力外,更需要在自己身上练习,通过反复试验来体会如何减少进针的痛感,但仍然没有对具体的进针距离和时间提出数值要求。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设计并制作了仿真针垫,该针垫模拟了真实皮肤和组织的密度以及针刺时的阻力。通过结合视频录像和超声技术,我们分别记录了针灸针在针垫外部和内部的运动轨迹,以精确计算进针的距离和时间。在训练过程中,我们采集了100次进针动作的视频,并利用统计学方法计算算法提取出每次进针各项动作参数的方差,以评估进针动作的稳定性。

2 手指得气敏感度训练

2.1 手指得气敏感度训练目标

针刺得气是针刺调节经络气血的前提条件。对施针者的要求是能够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为使施针者能够快速敏感地捕捉到这种针下感觉,对手指得气敏感度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得气敏感度实际是手指对针下阻力变化的敏感度。在针刺操作过程中,不同类型的组织,如筋膜、肌肉、肌腱及骨骼等,会对针刺产生不同的阻力。这些组织特异性的阻力变化,构成了针刺过程中触感差异的基础。因此,能够准确辨别针刺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具体组织类型,是受训者在针刺操作中提升手指得气敏感度的重要训练目标。通过对这种触觉敏锐感知的训练,受训者可以更加精准地判断针刺所处的解剖位置,从而优化针刺技术的应用,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2 手指得气敏感度训练方法

1]7推荐的守神练针法要求受训者针刺粗糙毛边纸或麻面纸板。由于毛边纸或纸板粗糙不平、厚薄不均,针感会有不同,或觉其中间无物、无抵抗,或觉针刺于纤维之中紧涩坚韧,从而体会到不同的针下阻力。张8主张的“练指”以及“练意”也是采用类似材料和方法。然而毛边纸或纸板与人体组织差异较大,受训者并不能由此体会到人体组织产生的阻力特点。因此,蔺云9、郑荣10均主张采用自身针刺的方法体会得气感。

我们设计并制作了一种模块化针刺模拟装置,旨在系统训练受训者对针刺过程中不同阻力与触感的辨识能力。我们在该装置的各模块之间预先嵌入了形状各异的橡皮膜,并且在受训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排列。受训者使用针灸针刺入该模拟装置,反复体验针刺过程中产生的不同阻力,以此来判断橡皮膜的形状。

橡皮膜的形状设置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训练内容从基础的几何图形逐步扩展到较复杂的图案。该设计旨在通过逐级增加训练难度,帮助受训者从基础到高级,逐步提升其在针刺操作中对不同阻力和触感的辨别能力。该训练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增强受训者手指的敏感度和操作的精确度,还可以提高其在实际临床操作中对不同组织结构的感知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针刺疗法的整体效果和操作安全性。

3 基本行针和补泻手法训练

基本行针手法包括提插法和捻转法,基本补泻手法包括提插补泻法和捻转补泻法,由于这两部分的操作基本功相同,因此将二者合并进行训练设计。团队此前的研

11发现提插补泻法的核心要素是上提下插的速度差异和提插幅度,提插补法的下插速度明显大于上提速度,提插泄法则相反,提插幅度则分5 mm和10 mm两种,即小补小泻和大补大12-14。捻转补泻法的核心要素是捻转速度和角15,捻转补法的单向捻转速度明显小于捻转泻法,捻转补法和泻法的回捻速度则相同,依从《针经指南》“勿转太紧13和张瑨“虚搓16的观点,捻转角度小于肌纤维缠绕过紧的角度,基于以上要素进行训练设计。

3.1 提插法训练

3.1.1 提插法训练目标

上提下插过程中保持针身挺直,不可弯曲;多次提插过程中保持提插幅度不变,即上提或下插的起始点和停止点保持不变;提插补法,下插速度10 mm/s,上提速度2.5 mm/s,下插速度是上提速度的4倍,提插泄法,下插速度2.5 mm/s,上提速度10 mm/s,上提速度是下插速度的4倍。此处速度值并非临床操作实际值,意在训练上提和下插速度的差异感。

3.1.2 提插法训练方法

针刺仿真针垫,采用先进的视频图像捕捉与分析技术实时监测和记录针刺操作的关键参数:针身弯曲度、上提下插起止点和幅度、上提下插速度。通过高精度的图像处理技术,对针刺过程中细微的动作变化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分析。在训练过程中,通过摄像机采集100次上提下插动作,计算方差以评估动作稳定性。利用机器学习算法统计这些动作的方差,以评估操作的稳定性。方差的大小反映了捻转动作的一致性和精确性,方差越小,表明受训者的操作越稳定,重复性越高。通过这一系列的监测和分析,不仅能够量化受训者的针刺技术水平,还可以为其提供客观反馈,有助于进一步提高针刺操作的精准度和一致性。

3.2 捻转法训练

3.2.1 捻转法训练目标

捻转过程中保持针身挺直,不可弯曲;多次捻转中角度保持不变,即捻转起始点和停止点保持不变。将针身固定于弹性齿轮上,当针身捻转时,出现某一设定的弹性值,此时的捻转角度为训练角度。该弹性值并不固定,意在训练捻转角度的稳定性。

3.2.2 捻转法训练方法

针刺仿真针垫,采用先进的视频图像捕捉与分析技术实时监测和记录针刺操作的关键参数。这些参数包括针身的弯曲度、捻转动作的起止点、角度以及捻转速度。通过高精度的图像处理技术,能够对针刺过程中细微的动作变化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分析。在训练过程中,通过摄像机采集100次捻转动作,利用算法统计这些动作的方差,以评估操作的稳定性。同提插训练一样,方差的大小可以反映捻转动作的一致性和精确性,方差越小,表明受训者的操作越稳定,重复性越高。

4 小结

针刺手法基本功训练的核心内容涵盖了多个关键技术环节,包括进针技术、手指敏感度训练、基本行针手法以及补泻手法训练。进针技术的训练旨在提高受训者对进针深度和角度的精确控制能力,从而确保针刺操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手指敏感度训练则着重于增强受训者对针刺过程中触感变化的敏锐度,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不同组织结构的阻力变化。基本行针及补泻手法的训练包括提插和捻转,这些技巧是进行有效针刺治疗的基

17。这些训练内容的有机结合,不仅为受训者提供了扎实的操作技能基础,还为其在临床应用中实现高水平的疗效和安全性奠定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本研究设计并制作了高度仿真的针刺训练针垫,并采用视频录像和超声技术对针刺手法动作进行了全面捕捉和分析。通过视频录像技术,我们能够详细记录针刺操作的关键参数,如针刺的角度、深度和速度等,而超声技术则提供了对针刺手法内部动态的精确监测,捕捉针尖在仿真组织中的运动轨迹。这两种技术的结合,使得针刺手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得到了科学的量化评估。

虽然该设计较为系统地涵盖了针刺基本功训练的各个环节,但仍存在若干不足之处:

首先,尽管训练针垫的模拟组织在硬度和张力上尽力模仿了人体不同组织,但尚未能完全反映人体各部位的组织特性。人体不同部位的组织分布各异,因此建议未来开发出能够模拟不同部位(如胸部、腹部、四肢、头部等)的模块,以提高训练的针对性和实际应用性。

其次,尽管视频录像和超声技术能够记录和分析针刺操作的许多参数,但它们可能无法捕捉所有细微的手法变化,特别是针刺过程中手指的微小动作和感觉反馈。为此,未来可以改进机器学习算法,以提升识别的准确性和精细度,从而更全面地评估针刺操作的质量。

最后,本训练方案与设备尚未广泛应用于实际教学中,缺乏大规模临床教学验证。未来应在实际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训练流程和评价细节,确保其在不同受训者中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同时,应开展系统的教学研究,评估该训练方案在提高针刺技能和临床疗效方面的实际效果,并根据反馈不断优化设计。

通过以上改进,我们期待该训练方案能够更有效地提升针刺基本功训练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推动针灸教育和临床实践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GB/T 21709.20—2009[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百度学术] 

2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1部分:毫针基本手法GB/T 21709.21—2013[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4. [百度学术] 

3

梁繁荣王华.针灸学[M].4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36-137. [百度学术] 

4

徐凤撰.针灸大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22-124. [百度学术] 

5

高明杨华元刘堂义.针刺进针疼痛客观原因分析与对策及教学要点[J].中国针灸2016367):763-766. [百度学术] 

6

郑魁山.郑氏针灸全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58-260. [百度学术] 

7

邹海燕王玲玲.论练针[J].中国针灸2002227):32-34. [百度学术] 

8

张缙.练针的意义及二十四式单式手法[J].中国针灸2014343):253-256. [百度学术] 

9

蔺云桂.针法灸法图解[M].3版.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7-19. [百度学术] 

10

郑荣文.谈自身试针[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5194): 43. [百度学术] 

11

侯晓菲王欣君张建斌.提插补泻手法要素源流梳理及核心技术[J].中国针灸2019397):729-733. [百度学术] 

12

袁宜勤海月明顾星.针刺手法规范化的初步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2202):230-231. [百度学术] 

13

李鼎王罗珍李磊.子午流注针经针经指南合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03-318. [百度学术] 

14

杨继洲.针灸大成[M].夏魁周,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124-146. [百度学术] 

15

张赛男王欣君张建斌.捻转补泻手法要素源流梳理与分析[J].针刺研究2019446):454-458. [百度学术] 

16

刘高峰张缙.试论张缙教授“二十四式单式手法”中之搓法[J].黑龙江中医药2016455):55-56. [百度学术] 

17

袁佳琦王欣君.针刺补泻手法的作用基础和力学要素[J].时珍国医国药2023343):662-664.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