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依据国家有关针灸操作规范、标准,结合近代和当代多位著名针灸大师有关针刺手法基本功训练的理论和方法,设计了新的可量化的训练方法,将练针分解为进针、手指敏感度、基本行针和补泻手法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训练,并且根据所采用的方法提出了综合利用摄像、超声、计算机等技术手段的新的评价方案,以此来提高针刺基本功的训练效果,为进行实际针刺操作打下基础。
针刺手法的基本功是熟练掌握针刺操作技术的基础,能够显著提高针刺得气、补泻效果,从而提升针刺的临床疗效。针刺操作技术的训练过程通常包括两步:第一步是受训者使用针垫、棉团等进行的非人体针刺训练,第二步在自己身体上进行针刺训练。然而,当前体外针刺训练在临床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受到了诸多限制。这主要归因于现有训练模式缺乏系统性和标准化的训练目标、方法以及评价体系。首先,体外训练的内容通常未能充分模拟临床实践中的复杂情境,导致受训者难以将所学技能有效地应用于实际操作中。其次,由于缺乏明确的评估标准,受训者在训练过程中往往无法客观判断自己的进展和技能水平。这种不确定性不仅使得他们难以准确评估何时可以安全地过渡到人体针刺训练阶段,还造成了受训者之间的技能水平差异显著。此外,训练水平的不均衡性还可能导致实际临床操作中针刺损伤的风险增加,给患者和操作者都带来了潜在的危害。因此,亟需建立更为科学和规范的训练体系,以提升针刺培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参考了2009年发布的《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
1 进针训练
1.1 进针训练目标
进针指将毫针刺入腧穴的方
透皮阶段包含两个要素,一是透皮距离,二是透皮时间。真皮层富含的神经末梢是感知进针疼痛的主要部
在针刺操作中,为确保针刺深度的精确性和安全性,在进针至穴位目标深度的阶段,要求进行多次短距离的进动。这一操作旨在避免单次进针距离过远而越过目标深度,影响疗效和安全性。因此,该阶段的进针操作应较为缓慢且控制精细。基于临床实践经验和多次反复测试,我们确定了该阶段的具体训练目标。首先,单次进针的距离应控制在4 mm以内,以保证进针的精准度。其次,单次进针的时间应>0.2 s,以确保操作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1.2 进针训练方法
进针训练目标中包含了对进针距离和时间的要求,需要手指能够自如且良好地控制针灸针,因此首先需要进行“指力”训练。国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设计并制作了仿真针垫,该针垫模拟了真实皮肤和组织的密度以及针刺时的阻力。通过结合视频录像和超声技术,我们分别记录了针灸针在针垫外部和内部的运动轨迹,以精确计算进针的距离和时间。在训练过程中,我们采集了100次进针动作的视频,并利用统计学方法计算算法提取出每次进针各项动作参数的方差,以评估进针动作的稳定性。
2 手指得气敏感度训练
2.1 手指得气敏感度训练目标
针刺得气是针刺调节经络气血的前提条件。对施针者的要求是能够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为使施针者能够快速敏感地捕捉到这种针下感觉,对手指得气敏感度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得气敏感度实际是手指对针下阻力变化的敏感度。在针刺操作过程中,不同类型的组织,如筋膜、肌肉、肌腱及骨骼等,会对针刺产生不同的阻力。这些组织特异性的阻力变化,构成了针刺过程中触感差异的基础。因此,能够准确辨别针刺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具体组织类型,是受训者在针刺操作中提升手指得气敏感度的重要训练目标。通过对这种触觉敏锐感知的训练,受训者可以更加精准地判断针刺所处的解剖位置,从而优化针刺技术的应用,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2 手指得气敏感度训练方法
国
我们设计并制作了一种模块化针刺模拟装置,旨在系统训练受训者对针刺过程中不同阻力与触感的辨识能力。我们在该装置的各模块之间预先嵌入了形状各异的橡皮膜,并且在受训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排列。受训者使用针灸针刺入该模拟装置,反复体验针刺过程中产生的不同阻力,以此来判断橡皮膜的形状。
橡皮膜的形状设置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训练内容从基础的几何图形逐步扩展到较复杂的图案。该设计旨在通过逐级增加训练难度,帮助受训者从基础到高级,逐步提升其在针刺操作中对不同阻力和触感的辨别能力。该训练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增强受训者手指的敏感度和操作的精确度,还可以提高其在实际临床操作中对不同组织结构的感知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针刺疗法的整体效果和操作安全性。
3 基本行针和补泻手法训练
基本行针手法包括提插法和捻转法,基本补泻手法包括提插补泻法和捻转补泻法,由于这两部分的操作基本功相同,因此将二者合并进行训练设计。团队此前的研
3.1 提插法训练
3.1.1 提插法训练目标
上提下插过程中保持针身挺直,不可弯曲;多次提插过程中保持提插幅度不变,即上提或下插的起始点和停止点保持不变;提插补法,下插速度10 mm/s,上提速度2.5 mm/s,下插速度是上提速度的4倍,提插泄法,下插速度2.5 mm/s,上提速度10 mm/s,上提速度是下插速度的4倍。此处速度值并非临床操作实际值,意在训练上提和下插速度的差异感。
3.1.2 提插法训练方法
针刺仿真针垫,采用先进的视频图像捕捉与分析技术实时监测和记录针刺操作的关键参数:针身弯曲度、上提下插起止点和幅度、上提下插速度。通过高精度的图像处理技术,对针刺过程中细微的动作变化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分析。在训练过程中,通过摄像机采集100次上提下插动作,计算方差以评估动作稳定性。利用机器学习算法统计这些动作的方差,以评估操作的稳定性。方差的大小反映了捻转动作的一致性和精确性,方差越小,表明受训者的操作越稳定,重复性越高。通过这一系列的监测和分析,不仅能够量化受训者的针刺技术水平,还可以为其提供客观反馈,有助于进一步提高针刺操作的精准度和一致性。
3.2 捻转法训练
3.2.1 捻转法训练目标
捻转过程中保持针身挺直,不可弯曲;多次捻转中角度保持不变,即捻转起始点和停止点保持不变。将针身固定于弹性齿轮上,当针身捻转时,出现某一设定的弹性值,此时的捻转角度为训练角度。该弹性值并不固定,意在训练捻转角度的稳定性。
3.2.2 捻转法训练方法
针刺仿真针垫,采用先进的视频图像捕捉与分析技术实时监测和记录针刺操作的关键参数。这些参数包括针身的弯曲度、捻转动作的起止点、角度以及捻转速度。通过高精度的图像处理技术,能够对针刺过程中细微的动作变化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分析。在训练过程中,通过摄像机采集100次捻转动作,利用算法统计这些动作的方差,以评估操作的稳定性。同提插训练一样,方差的大小可以反映捻转动作的一致性和精确性,方差越小,表明受训者的操作越稳定,重复性越高。
4 小结
针刺手法基本功训练的核心内容涵盖了多个关键技术环节,包括进针技术、手指敏感度训练、基本行针手法以及补泻手法训练。进针技术的训练旨在提高受训者对进针深度和角度的精确控制能力,从而确保针刺操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手指敏感度训练则着重于增强受训者对针刺过程中触感变化的敏锐度,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不同组织结构的阻力变化。基本行针及补泻手法的训练包括提插和捻转,这些技巧是进行有效针刺治疗的基
本研究设计并制作了高度仿真的针刺训练针垫,并采用视频录像和超声技术对针刺手法动作进行了全面捕捉和分析。通过视频录像技术,我们能够详细记录针刺操作的关键参数,如针刺的角度、深度和速度等,而超声技术则提供了对针刺手法内部动态的精确监测,捕捉针尖在仿真组织中的运动轨迹。这两种技术的结合,使得针刺手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得到了科学的量化评估。
虽然该设计较为系统地涵盖了针刺基本功训练的各个环节,但仍存在若干不足之处:
首先,尽管训练针垫的模拟组织在硬度和张力上尽力模仿了人体不同组织,但尚未能完全反映人体各部位的组织特性。人体不同部位的组织分布各异,因此建议未来开发出能够模拟不同部位(如胸部、腹部、四肢、头部等)的模块,以提高训练的针对性和实际应用性。
其次,尽管视频录像和超声技术能够记录和分析针刺操作的许多参数,但它们可能无法捕捉所有细微的手法变化,特别是针刺过程中手指的微小动作和感觉反馈。为此,未来可以改进机器学习算法,以提升识别的准确性和精细度,从而更全面地评估针刺操作的质量。
最后,本训练方案与设备尚未广泛应用于实际教学中,缺乏大规模临床教学验证。未来应在实际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训练流程和评价细节,确保其在不同受训者中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同时,应开展系统的教学研究,评估该训练方案在提高针刺技能和临床疗效方面的实际效果,并根据反馈不断优化设计。
通过以上改进,我们期待该训练方案能够更有效地提升针刺基本功训练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推动针灸教育和临床实践的发展。
参考文献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GB/T 21709.20—2009[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百度学术]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1部分:毫针基本手法:GB/T 21709.21—2013[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4. [百度学术]
梁繁荣,王华.针灸学[M].4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36-137. [百度学术]
徐凤撰.针灸大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22-124. [百度学术]
高明,杨华元,刘堂义,等.针刺进针疼痛客观原因分析与对策及教学要点[J].中国针灸,2016,36(7):763-766. [百度学术]
郑魁山.郑氏针灸全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58-260. [百度学术]
邹海燕,王玲玲.论练针[J].中国针灸,2002,22(7):32-34. [百度学术]
张缙.练针的意义及二十四式单式手法[J].中国针灸,2014,34(3):253-256. [百度学术]
蔺云桂.针法灸法图解[M].3版.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7-19. [百度学术]
郑荣文.谈自身试针[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5,19(4): 43. [百度学术]
侯晓菲,王欣君,张建斌,等.提插补泻手法要素源流梳理及核心技术[J].中国针灸,2019,39(7):729-733. [百度学术]
袁宜勤,海月明,顾星,等.针刺手法规范化的初步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2,20(2):230-231. [百度学术]
李鼎,王罗珍,李磊.子午流注针经针经指南合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03-318. [百度学术]
杨继洲.针灸大成[M].夏魁周,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124-146. [百度学术]
张赛男,王欣君,张建斌,等.捻转补泻手法要素源流梳理与分析[J].针刺研究,2019,44(6):454-458. [百度学术]
刘高峰,张缙.试论张缙教授“二十四式单式手法”中之搓法[J].黑龙江中医药,2016,45(5):55-56. [百度学术]
袁佳琦,王欣君.针刺补泻手法的作用基础和力学要素[J].时珍国医国药,2023,34(3):662-664. [百度学术]